鹿特丹:從戰亂廢墟捲土重來的時尚港城

歐柏昇
Oct 23, 2023

--

乘船行過潔白明亮的伊拉斯謨橋,接著停泊在鹿特丹的碼頭。河面寬闊平靜,船的背景是河岸邊的一列高樓。此處向西延伸下去,就是歐洲最大的商港。

黎明時的鹿特丹伊拉斯謨橋。

鹿特丹是一個嶄新的時尚城市。市中心大樓林立,商店與酒吧座落在整潔的市容之中,圍繞著世貿大樓的商業重心。除了聖勞倫斯教堂與市政廳以外,鹿特丹市區幾乎全是新建築,與阿姆斯特丹老屋遍布的景貌大相徑庭。

在布拉克(Blaak)大道上,許多奇形怪狀的建築吸引目光,乍看是異於常理,卻都是精心設計的建築結構。觀光客必看的方塊屋,以多個傾斜的黃色立方體串接成為住宅,而真有人居住其中。2014年落成的市場大廳(Markthal)是另一座特殊建築,在巨大拱門狀的外殼之中,各國料理的商販進駐乾淨清新的室內市集。

方塊屋(左)與市場大廳景觀(右)

我坐在拱門內的餐桌前,依照當地人的習慣,在生鯡魚麵包插上荷蘭國旗,細細品嚐灑上洋蔥丁的鮮嫩魚肉。在荷蘭這個老牌海港國家,海鮮果然是飲食首選。靜坐良久,魚湯終於送上餐桌,碗中的海鮮幾乎要比濃湯還要更多,真是大快朵頤。

鯡魚在荷蘭歷史上尤其重要。低地國家的農業不發達,漁船成為荷蘭人重要的生財工具,幫助他們累積資本,最終得以發展大規模國際貿易。17世紀正逢小冰期,北方魚群南移,荷蘭的鯡魚船(haringbuis)出航而得到龐大的收穫。

在市場大廳內,光線從建築外牆的落地玻璃窗透入,對面的奇異建築正好框在晶瑩的窗面中,照映出城市的光輝。鮮魚、海港、船舶、大樓,在鹿特丹這座城市,一切都是新鮮的。

鹿特丹市場大廳的生鯡魚麵包。

然而,鹿特丹之所以新穎時尚,是因為曾經崩毀,是因為浴火重生。1940年5月14日,鹿特丹遭德軍轟炸,市中心幾乎全毀,隔日納粹德國火速佔領荷蘭。從此以後,老城區不復存在。戰後,荷蘭人在廢墟上重建起一座全新的城市。

1946年鹿特丹市中心重建計畫圖(荷蘭國家檔案館藏,目前在Op de kaart特展展出)。

鹿特丹的勒弗(Leuvehaven)港區曾是商店林立的繁華地方,可惜戰亂已將魚市每日叫賣的吆喝聲徹底摧毀。今日,這個港區成為鹿特丹海事博物館(Maritiem Museum Rotterdam)的腹地,戶外港口展示內河航運用的駁船及各類船隻,室內則有許多船舶模型。

東印度公司鹿特丹分部的帆船(右)迎接從亞洲返回的船舶。右方船上所掛的荷蘭國旗上,可見到VOC(聯合東印度公司)-R(鹿特丹)的標誌。此圖為原畫之局部,原畫作見下圖,左側另有一艘伴隨東印度船的戰艦。(Jacob van Strij,1790–1795,鹿特丹海事博物館藏)
Jacob van Strij(1790–1795年創作),東印度公司鹿特丹分部的帆船(右)迎接從亞洲返回的船舶(中),另有一艘戰艦(左)伴隨。(圖/鹿特丹海事博物館
鹿特丹海事博物館展間。前方是東印度公司的船舶Padmos及Blijdorp的模型,兩艘是一模一樣的姊妹船。背後的畫像是荷蘭東印度公司鹿特丹分部的管理階層人物。
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地爪哇地圖。(鹿特丹海事博物館藏)

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(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,簡稱VOC)鹿特丹分部的建築也被德軍炸毀,如今很難看見數百年前留下的痕跡,僅能藉由博物館收藏的繪畫與帆船模型,遙想VOC船舶揚帆返航的情景。在兩百多年前的畫作中,VOC-R(R代表鹿特丹)的標誌印在荷蘭旗幟上,讓我們看見這座港城當時的聲勢。

鹿特丹這個港口城市,在戰後捲土重來。20世紀晚期,鹿特丹長期位居全世界貨物吞吐量的第一大港,直到21世紀才被亞洲的港口超越。海事博物館的貨輪模型,為鹿特丹港的另一段繁華保留軌跡。

我站在戰亂廢墟建起的時髦港城,遠方的戰事卻方興未艾。拜訪鹿特丹的隔日,以色列與哈瑪斯戰爭爆發,而俄羅斯與烏克蘭仍在鏖戰之中,無數生民傷亡流離。人類的征戰,還要毀滅多少個如鹿特丹這樣的偉大城市呢?

勒弗(Leuvehaven)港區在1940年遭德軍摧毀,目前為鹿特丹海事博物館腹地。

--

--

歐柏昇
歐柏昇

Written by 歐柏昇

遊走在天文與人文之間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