醍醐山:喝一杯醍醐水,體會修驗道的醍醐味

歐柏昇
Feb 8, 2024

--

冬日京都的郊山,沒有楓紅的妝點,沒有櫻花的紛落,回歸樸素的面容。此時登上醍醐山,沒有豔麗的景觀供人注目,反而恰能細膩體察森林的庇蔭與佛殿的莊嚴。

上醍醐的醍醐水,位於醍醐山上。

為醍醐天皇祈冥福的五重塔

醍醐寺緣山而建,由於山頂古老的上醍醐佛殿不易抵達,目前寺院的重心位於山下的下醍醐地區。下醍醐最醒目的地標,是為醍醐天皇祈冥福的五重塔,這是京都府現存最古老的木造建築。

930年,平安宮內裏發生清涼殿落雷事件,多名貴族死傷,據說是菅原道真的怨靈作祟。事後,醍醐天皇身體惡化,隨即退位、出家後,不久就離開人世。936年,繼位者朱雀天皇動工興建五重塔,為醍醐天皇祈冥福。到了951年,村上天皇在位期間,五重塔終於完工。

五重塔內部有兩界曼荼羅與真言八祖的畫像,不過並未開放參觀。欣賞著五重塔穩固的建築外觀,遙想建塔的動機是帶有多麽緊張不安的情緒。平安時代的怨靈傳說,往往令人心驚膽顫,而在五重塔的鎮守之下,得到了安頓的空間。

醍醐寺五重塔,是京都府現存最古老的木造建築。
醍醐寺金堂。

登上醍醐山

徒步登山,是參拜上醍醐寺院的唯一方法。沿著石子步道蜿蜒陡上,在樹林間穿梭,行經石燈與佛像,感知山林的氣息。

上醍醐登山口。
上醍醐登山步道上的佛像。

持續陡升,終於抵達山頂附近的上醍醐境內。佛殿分散建立在山坡上,首先遇見清瀧宮拜殿,一旁是源源不絕的名泉「醍醐水」。接著繼續上行,抵達平安時代建立的藥師堂。這些殿堂皆是緊鄰山崖而建,下望大片的林木。

建立在山坡上的上醍醐藥師堂。
上醍醐的藥師三尊像,目前展示於醍醐寺靈寶館。(圖/奈良國立博物館

不久後,登上海拔450公尺的山頂,這是開山堂與如意輪堂坐落之處。理源大師聖寶的塑像,供奉在開山堂中,我透過堂門上唯一打開的小孔,向昏暗的殿堂窺視開山祖師的神祕面容。

上醍醐的寺院間十分幽靜,漫步其間,沒有遇到任何一個人。除了大片山林之外,與我相遇的是如來,是菩薩。我就如往常那般登上數百公尺的郊山,而這座山巔不只是花鳥樹木宜人,更是古老佛殿坐落的靈山。

醍醐山頂的開山堂(左)與如意輪堂(右)。

修驗道的醍醐味

日本既有的山岳信仰與佛教結合形成「修驗道」,修行者稱為「山伏」,以靈山為修行場,醍醐山就是其中之一。從開山堂再往山的深處走一段,可抵達奧之院,那附近是苦行僧修煉的洞窟。

在山岳的陶冶下,人可以回歸大自然,重新建立生命與自然的連結。醍醐寺的網站這樣說:

當置身於豐富的自然之中,穿越山谷的風聲、鳥鳴、新綠的芬芳、紅葉等,便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與自然的合一,意識到自己正被其中滋養,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聯繫,以及所有生命的相互連結,這一切都能透過五感體驗到。這也正是修驗道的醍醐味所在。[1]

登上醍醐山,即是進入修驗道的思維世界,深沉地向山岳學習。雖然只是爬到450公尺的高度,我也沒能如山伏那般在山中練就特殊功夫,但此行使我想起平時爬山的最大意義,即是在於苦行。在群巒之間,我們以山的險阻與大自然的養分,來修煉身心靈。

山岳就是最好的修行場。面對一切人事的煩惱與磨難,山可以予以啟發,大自然可以予以滋養。辛苦踏足山岳之時,即是重新感知自然與生命。

山的淘洗之後,身心更加暢然。準備下山時,我走向千古名泉,喝一杯醍醐水,感受修驗道的「醍醐味」。

上醍醐的醍醐水。

--

--

歐柏昇
歐柏昇

Written by 歐柏昇

遊走在天文與人文之間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