邁錫尼:文明史上一個複雜系統的崩壞

歐柏昇
8 min readFeb 27, 2020

--

談到秋季星空,我們總會介紹王族星座,生動浮誇地描繪柏修斯(Perseus)的英勇故事。在故事的尾聲,柏修斯到島上建立了一個王國。神話故事到此結束,我們很少想到,這王國該有個續集。

神話中的王國,其實就是歷史上的邁錫尼。在荷馬史詩裡,墨涅拉俄斯(Menelaus)的妻子與特洛伊王子私奔,邁錫尼國王阿卡曼儂(Agamemnon)幫弟弟墨涅拉俄斯復仇,發動了特洛伊戰爭。長久以來,人們將特洛伊戰爭視為虛構的故事。直到1870年代,施里曼(Heinrich Schliemann)先是找到了特洛伊城,幾年後又發掘出邁錫尼遺址,顛覆人們對希臘神話的想像。

邁錫尼出土的「阿卡曼儂的金面具」,時代其實遠早於特洛伊戰爭,並非阿卡曼儂所有,屬於更早的邁錫尼王。(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藏)
邁錫尼Grave Circle A的青銅匕首。(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藏)

在邁錫尼的大墓中,施里曼發掘出眾多黃金飾品,與邁錫尼「多金」的傳說相互印證。現在,這些精緻的金飾,展示在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內。博物館內最引人注目的,就是施里曼稱呼的「阿卡曼儂的金面具」。可惜金面具的時間比特洛伊戰爭早了三百年,不可能是阿卡曼儂所有,應是屬於更早的邁錫尼王。不過,那金碧輝煌的墓葬、面具傳神的容貌,充分展示了邁錫尼王的權威。

難以解釋的文明衰亡

文明的昌盛令人讚嘆,但是文明的衰亡更令人困惑。這個多金的文明,竟然在西元前12世紀迅速衰亡,與日後的希臘發生巨大的歷史斷裂。邁錫尼的衰亡是個謎,傳統的解釋是多利安人入侵,然而新的考古證據顯示,多利安人的移入晚於邁錫尼衰亡的時間,否定了此說。[1]也有人嘗試以氣候等因素解釋,但是至今沒有任何單一因素,可完整解釋邁錫尼的衰亡。

無獨有偶,西元前1200年前後,地中海周圍眾多文明都發生急速崩潰,包括埃及、西臺、邁錫尼等大國,以及敘利亞、賽普勒斯等地的諸多文明,這稱為「青銅時代晚期的崩潰」。原先這些文明交流頻繁,形成緊密的國際體系,卻在短時間內相繼衰亡。不論是地震、氣候變遷、外來入侵者(如埃及人記載的「海上民族」)等因素,都能部分解釋某些個案,卻沒有任一因素,可以普遍解釋這場全面性的崩潰。[2]

梯林斯宮殿出土的鬥牛主題壁畫,明顯受到克里特島米諾斯文化的影響。(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藏)
西元前12世紀邁錫尼的巨爵(krater),母題是全副武裝的戰士,左側有位女性向戰士揮手。(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藏)
西元前14至13世紀邁錫尼的進口物品,由左至右依序為:(5)敘羅巴勒斯坦地區(Syro-Palestine)戰神Reshef的銅像、(6)具有法老阿蒙霍特普二世象形繭(cartouche)的埃及彩陶(Egyptian faience)猴子、(7)來自埃及的玻璃瓶殘片、(8)埃及的鴕鳥蛋、(9)來自賽普勒斯的黏土架。(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藏)

複雜系統的崩潰

近年來,許多學者放棄單一因素的線性解釋,改以「系統性崩潰」的觀點,來思考一個社會、文明的急速衰落。如此,社會的「崩壞(collapse)」可作為普遍的現象來理解。美國人類學家約瑟夫·坦特(Joseph Tainter)在三十年前就批評,各種單一因素的解釋都沒有錯誤,然而不夠全面。[3]例如,氣候變遷、饑荒的發生確實和許多文明毀滅的時間相符,但是另外一些社會仍然能度過這類危機──這意味著,無法撐過危機者,本身可能存在著政治社會的問題。坦特提出一個經濟學的理論,認為構成社會複雜性(complexity)的投資,終究會面臨邊際報酬遞減,這即是社會崩壞的緣故。[4]

約瑟夫·坦特認為,一個社會對於「複雜性(complexity)」的投資作為解決問題的策略,到了一定階段會遇到邊際報酬遞減的情況。取自Joseph Anthony Tainter, The Collapse of Complex Societies (Cambridge, UK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1988), p.119.

也許,更普遍的問題,是一個複雜系統的不穩定性及崩潰。就這點而言,物理系統與人類社會的系統,可能有類似的運作原理。從宇宙星體的塌縮或爆炸、地球上的生物大滅絕,到人類文明的衰亡、經濟體系的崩潰,不同尺度的複雜系統都可能發生急速的崩潰。其中是否有何相通的機制,是個艱難卻深刻的課題吧。

我們至少領悟到,萬物的發展總非不斷前進,系統崩壞是普遍的現象。有人說,與其追問許多文明為何崩壞,我們應該反過來問:為什麼某些文明能夠撐這麼久呢?發生崩壞也許才是常理。那現代文明呢?甚至整體人類文明呢?現代社會太過複雜,沒人能夠篤定我們是否也瀕臨崩壞的處境,但藉由理解諸多複雜系統的崩壞,應能看見一些啟示。賈德‧戴蒙的暢銷名著《大崩壞》,探討諸多文明崩壞的因素,用意即在提醒世人面對氣候變遷等嚴峻的課題。[5]

永垂不朽

邁錫尼的崩壞需要解釋,但不必視為反常的現象。而且,邁錫尼的文明不曾真正消失,他們留下了文字,也留下了神話。在博物館裡觀看邁錫尼的豐富文物,真正令我感動的倒不是金面具,而是刻有文字的泥版。上面的文字稱為「線形文字B」,在1953年破解,證實就是古希臘文。邁錫尼人學習米諾斯的線形文字A,將古希臘文的詞彙書寫在泥版上,記錄了邁錫尼的經濟活動,使得現代學者能夠窺探當時的社會面貌。在文明崩壞的那一刻,大火將泥版燒乾,泥版上的文字不再被擦去,永恆地保留在文明的遺跡裡。

西元前14至13世紀邁錫尼的線形文字B泥版,內容記錄香草與男性工人的名字。(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藏)
西元前14至13世紀邁錫尼的線形文字B泥版,內容是有關羊毛的經濟活動紀錄,背面則刻有人像。(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藏)

邁錫尼時代的歷史記憶,也不曾在人群中消失。希臘人以神話來追憶,歌頌那人神共處的英雄時代。[6]呼應神話的金面具發掘出來,固然令人驚嘆,不過希臘神話的存在,或許比起金面具更加神奇。在富饒的社會崩解之後,逝去的文明竟能封存在浪漫的故事裡,永垂不朽地流傳在每個愛聽故事的孩童心中。

我們可將邁錫尼的衰亡視為殷鑑,卻不必因此哀傷。因為邁錫尼的璀璨文明,早已留存在代代相傳的神話故事裡。也因為在希臘的大地上,在這次社會崩壞之後,即將有更璀璨的文明就要崛起。

2019.5.30 希臘雅典

[1] Sarah B. Pomeroy et al., Ancient Greece: a Political, Social, and Cultural History (New York, NY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, 1999), p.39.[2] 克萊恩著,蔡心語譯,《古地中海文明陷落的關鍵:公元前1177年》 (臺北:臺灣商務,2019),頁254–304。[3] Joseph Anthony Tainter, The Collapse of Complex Societies (Cambridge, UK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1988), p.39–90.[4] Joseph Anthony Tainter, The Collapse of Complex Societies, p.118–126.[5] 賈德‧戴蒙著,廖月娟譯,《大崩壞:人類社會的明天?》(臺北:時報,2019)。[6] Sarah B. Pomeroy et al., Ancient Greece: a Political, Social, and Cultural History, p.40.

--

--

歐柏昇
歐柏昇

Written by 歐柏昇

遊走在天文與人文之間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