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想那些往返叢林的血汗茶農──菜公坑古道

歐柏昇
Jan 9, 2021

--

週末的陽明山,人潮真是滿山滿谷,好不容易才抵達登山口。直到登上菜公坑山,人煙才漸漸稀少,再從不顯眼的岔路進入原始的小道,此後則不再遇見人影。

幾天的大雨過後,沿途土石鬆動,少有立足點,有時幾乎是滑著下坡。一路在潮濕的叢林中,往北下降。最後來到一座大型儲水槽前,繼續往北可通往三芝的菜公坑聚落,我們則轉入東南方鋪著水管的路徑,向溪谷邁進。

溪谷邊可見石構的生業遺跡。

溪邊有塊較為平緩谷地,雖然埋沒在樹林間,仍可清楚看見人類生業的遺跡。幾幢石厝的遺構散布在古道周邊,斷垣殘壁與新生的草木共舞著,構成一片秘境。一旁上坡的路段,則開始出現古早的石階,人員移動變得輕鬆許多。又仔細看這片坡地,實際上由一階又一階砌石的駁坎所刻劃,透露著過往農業的痕跡。

溪谷邊可見石構的生業遺跡。
溪谷邊可見石構的生業遺跡。
經過溪谷邊的石造遺構後,繼續上坡可見多層駁坎。

究竟是什麼樣的人,會前來這隱蔽的溪谷開墾呢?心中存著困惑,繼續往溪流的上游前進。隨即遇見一座炭窯,環形的石牆依然保存完整。這塊石牆推砌得相當緻密,並有數層石頭的厚度,屬於炭窯的基座。上方屋頂等構造,則已經不可見。炭窯建築的規模還不小,直徑大概有五公尺,人們可以輕易從開口進入內部參觀。這條路有「燒炭古道」之稱,即來自路上幾座仍然留存的炭窯遺跡。

由於茶葉烘焙需要相思木炭,過去的燒炭產業與茶業密切相關。[1]這一帶有不少相思樹,可相佐證。從晚清以後,陽明山地區茶葉種植興盛,而在日本人的大力推動之下,山坡地更是遍布茶園。[2]今天陽明山給人的印象即是觀光名勝,其實從前是茶葉生產的重鎮。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境內,至今還有不少茶寮遺跡。[3]

菜公坑古道上的炭窯遺跡。

於是推測,在溪谷邊看見的幾間石厝,或許也是茶寮。[4]茶寮一旁即是大片駁坎所構築的茶園,而附近則有多座炭窯來供應製茶所需的木炭。可以想見,從前的居民為了謀生而種茶,費了很大的工夫。他們進入隱蔽的叢林中,覓得一塊優良的山坡地來種茶,生產和運輸都要消耗大量勞力。在山中探查似能窺見,臺灣開港以後,那些經過層層剝削而外銷出去的名茶,背後是多少血汗。產業上游的茶農,應該是多麼艱苦地生產,卻往往受到買辦、外商的剝削。[5]

菜公坑古道上的炭窯遺跡。

燠熱的夏日,即使穿梭在叢林間,仍然很快就滿身大汗。終於抵達菜公坑瀑布,冰冷的溪水真是令人醍醐灌頂。對我們而言,這片叢林是喘息的空間,逃離喧嘩而冷漠的人潮。對於過去另一群人,這片叢林卻有人間艱苦的滋味,他們日復一日在這潮溼而充滿蚊蟲的叢林中往返,換取微薄的利潤以謀生。

想到這裡,某種倚山而居的美好圖像,混雜著另一種辛勞的圖景。那些茶農的心聲無人能知了,我們只能在叢林深處的遺跡間推想。即使在純樸的叢林中,人們似乎也逃不出無形的枷鎖,不斷與它爭鬥著。要與叢林純粹地共生是多麼艱難,茶農如此,城裡的人們亦如此。但願叢林猶在,只要它本身尚未被摧毀,依舊是原始而純樸的,正如石厝荒廢後,草木又再度茂盛。

2020.5.31 新北三芝

菜公坑瀑布。
菜公坑古道
大屯自然公園→反經石→往三芝岔路口→燒炭窯遺址→菜公坑瀑布→大屯自然公園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[1] 炒茶需相思木材,焙茶亦需相思木炭,因此相思林、炭窯皆與茶業相關。見李瑞宗,《陽明山地區產業遺址調查與保存規劃研究(一)》(臺北: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,2008),頁61。[2] 清末至日治時期陽明山普遍種茶,茶寮遍布。見劉益昌,《陽明山及鄰近地區考古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》(臺北: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,2006),頁57–62。[3] 陽明山地區現存之茶寮遺跡,可參看康培德,《大屯山、七星山系聚落史調查研究》(臺北: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,2002),頁66。[4] 初步推測為茶寮,但亦不排除是大菁產業遺跡,恐需進一步考證。清代陽明山地區種植大菁者多,以生產藍靛,至十九世紀中後期改種茶葉。石屋與菁礐考古遺址,見詹素娟、劉益昌,《陽明山國家公園大屯山區考古遺址調查(二)──古聚落相關之考古學研究》(臺北: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,2005),頁105–118。[5] 茶葉生產程序繁複,並需靠人力在山區擔運,外銷過程卻受多方轉手層層剝削。參見李瑞宗,《陽明山地區產業遺址調查與保存規劃研究(一)》,頁42–60。關於茶葉的產銷歷程亦可參看林滿紅,《茶、糖、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(1860~1895)》(臺北:聯經,1997),頁57–116。

--

--

歐柏昇
歐柏昇

Written by 歐柏昇

遊走在天文與人文之間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