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亥革命的搖籃──檀香山中國城的社會實景

歐柏昇
7 min readFeb 27, 2020

--

檀香山中國城經常可見拾荒者的身影。

這裡是辛亥革命的搖籃,檀香山的中國城。在這裡,坐臥於路邊的街友稀鬆平常,拾荒是常態。街頭巷尾髒亂不堪,每走幾步,就有一堆紙箱與垃圾袋,散發著異味。它就坐落於高樓林立的市中心旁,各種階層的人混雜著,儼然一齣社會寫實劇。

中國城各種種族、階級雜處的景象。
檀香山街頭,一名青壯年男子與似乎在乞討的老人閒談。

走進海外革命團體誕生之地,在革命一世紀之後的場景。幾排老商號的典雅建築,構建著城的骨架;而城裡流動的生命,則暈染著粗鄙的氣息。經商發達者不少,但有更多黔首布衣,仍然在此刻苦討生活。想起在史料裡看過十九世紀末華工艱苦的生活處境,再環顧今日的檀香山,好似走進了某個歷史現場。沒有現今中國都會的富麗堂皇,卻是各種族、階級交匯之地。

這是檀香山中國城,催生現代中國的地方。

四海皆兄弟的華僑社群

河邊橋頭的石雕刻著「四海之內,皆兄弟也。」兩位廣東人坐在一旁聊天。

四海之內,皆兄弟也。

河邊橋頭的石雕,刻著這幾個中文字。一旁的廣場上,大多是中老年的華人男子,或群聚打牌,或圍著某幅字畫議論紛紛。有人的聲勢可號召眾人,更多人則是圍觀湊熱鬧。在這裡,人人都是遠航至異鄉的華僑社群裡,誰不是兄弟呢?

許多中老年人在華埠文化廣場外打牌。

有位大叔,獨自坐在四海皆兄弟的題字底下。他隨興地向我攀談,以帶有廣東口音的官話,告訴我附近有華埠文化廣場的牌樓、孫中山銅像,都可以去拍照。他是個漂泊異鄉的人,先是離開廣東去了越南,再輾轉來到檀香山。他不斷提醒我:「有個溜滑板的小孩,常常搶走人家東西,你拿著相機一定要小心!」而後,另一位大叔前來聊天。「我在跟他說啊,要注意那個溜滑板的小孩!」他們即坐下來聊天,我也就漸行漸遠。

好多白鴿在廣場上舞動,啄食著地上的碎屑,環繞在這兄弟般的人群邊,一路延伸到孫中山銅像的「天下為公」的題字前。天下為公,正是來自華僑社群的精神吧!異地謀生的人們,發展出特殊的團結,互助的精神。檀香山絲毫不是小國寡民的純樸社會,卻有些「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」的性格。我雖只是陌生的過客,但他們看到華人,仍不忘提醒注意安全。

檀香山中國城的孫中山銅像。
孫中山銅像背面刻著「天下為公」。

現代中國革命的搖籃

十九世紀末的檀香山,在這四海皆兄弟的華僑社群裡,會黨、祕密社會蓬勃發展。時至今日,孫中山曾加入的國安會館、四大都會館,組織都還存在,只不過變得更像是社會菁英的團體罷了。[1]一一走訪了這些會館的現址[2],都還感受到傳承多年的豪氣與俠義。致公總堂的門口,貼著一副對聯:「洪門仗義多豪傑,青春磨礪出精英。」滿清政權推翻百餘年了,海外華僑的洪門組織仍薪火相傳。

檀香山四大都會館,是辛亥革命背後的秘密組織,如今較接近精英團體。
檀香山致公總堂,屬於洪門組織。

興中會,就是在此誕生。孫中山十幾歲就來到檀香山,上學校、上教堂,「始見輪舟之奇,滄海之闊,自是有慕西學之心,窮天地之想」,[3]對其思想影響頗大。[4]檀香山華僑的社會網絡,更是革命事業的重要力量。看著四海皆兄弟的題字,又聯想到秘密組織的興盛,以及他們改變中國命運的重大歷史。

相遇在他鄉

當革命派的勢力尚弱的時候,孫中山在檀香山的美國戲院演講,吸引了眾人的注目。有人當他瘋子,但也激起了許多人的熱血。演講的美國戲院,至今成為亞洲人的市場[5],仍是眾人熙來攘往的地方。市場內有排賣餐飲的販子,我向來自廣東的麵攤老闆點了一碗湯麵。老闆的官話說得不好,我也不懂廣東話,英語反而是最好溝通的語言。真有意思,同是來到異鄉,才得以相遇!

檀香山Maunakea Market是亞裔的市場,內有美食街,販售中國、泰國、菲律賓等多國菜色。

興中會首次開會的何寬宅邸,原建築已不復存在,成為不怎麼稀奇的大廈。在華埠文化廣場,則有興中會紀念堂,可惜近幾日有重要會議,無法進入參觀。在門外遇到一位已退休的大姐,和我聊了起來。聽了口音與用詞,知道彼此都是從臺灣來的,倍感親切。聊了好久,也說過我在臺北讀研究所,她卻總認為我長居在檀香山。我也不好多解釋什麼,或許讓她當作遇見同是旅居於此的臺灣人,是件令人欣慰之事。

華埠文化廣場至今懸掛中華民國國旗。
華埠文化廣場二樓的興中會紀念堂,屬於中國國民黨檀香山總支部。
週日午後華埠文化廣場外聚集的人群。

華埠文化廣場裡,每天還是升起民國的旗幟,奉民國為正朔。有時誤以為回到臺灣,但聽到身邊人們都說廣東話時,又以為來到廣東。他們大概也沒分那麼多你我,同是來到異鄉的人,都是兄弟。

也許,中國的現代國家是這樣被催生的,在各階層混雜的華僑社會誕生,在髒亂不堪卻團結如兄弟的城裡誕生。走一趟檀香山中國城,走入一個特殊的社會氛圍,或許才更清楚辛亥革命是怎麼一回事。

2018.8.26 美國夏威夷州檀香山

檀香山街頭一隅。
週日午後華埠文化廣場外聚集的人群。
檀香山街頭的社會實景。
華埠文化廣場外的老人與白鴿。
[1] 〈夏威夷的國安會館:從祕密組織到精英團體〉,《新唐人電視台》,2012年1月22日,https://www.ntdtv.com/b5/2012/01/22/a649928.html(檢索日期:2020年2月26日)。〈夏威夷的四大都會館〉,《新唐人電視台》,2012年1月26日,https://www.ntdtv.com/b5/2012/01/26/a651087.html(檢索日期:2020年2月26日)。[2] 夏威夷孫中山基金會,〈孫中山的在夏威夷的活動曆史遺迹〉,2008年10月18日,https://reurl.cc/VaGE1N(檢索日期:2020年2月26日)。遺跡現址地圖見夏威夷孫中山基金會,〈夏威夷文物足跡〉,2015年3月24日,https://reurl.cc/9zdrpa(檢索日期:2020年2月26日)。[3] 孫中山,〈自傳〉,收於《國父全集》第二冊(臺北:近代中國,1989),頁192。[4] 有關孫中山在夏威夷的經歷,可參見馬兗生,《孫中山在夏威夷:活動和追隨者》(臺北:近代中國,2000)。[5] 稱為Maunakea Marketplace。

--

--

歐柏昇
歐柏昇

Written by 歐柏昇

遊走在天文與人文之間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