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2020.4.19直潭山列縱走)
從雙溪口登直潭山,進入翡翠水庫北面幽靜的山林。山上較明顯的人造物,大概就是一連串的電塔,那是來自核四的電網,充滿了政治的敏感神經。此外,蔡英文總統父親的墓園就在一旁,也就是藍綠吵得很兇的那座墓園。
這不過是城裡的紛亂所波及吧,山裡可沒有人在爭吵這些。在這片幽靜的山林,除了山裡永遠存在的不安之外,還不易感到什麼特殊的威脅。
然而,山裡並非向來安靜,國家政治早已深入此地。很難想像,這裡曾是極其危險的境地。翡翠水庫北面的這條登山路徑,大致是日本統治初期的隘勇線,防堵南邊的泰雅人。當時日本人採取「焦土政策」圍堵原住民,在這些嚴密的防線上,不只派人看守,還使用通電的鐵絲網、地雷來戒備。[1]
這條隘勇線在1900年就設立,屬於日本人在台北建起的最早一批隘勇線。路線經過直潭山系後,向東切入北勢溪岸,如今在翡翠水庫蓄水區內,不再可見。剩下可見的遺跡,就是直潭山一帶的隘勇寮殘跡了。[2]1902–1903年起,臺灣各地的隘勇線不斷推進,包圍原住民居住地區。[3]在新店地區,1905年發生屈尺事件,十幾位龜山發電廠人員遭原住民殺害,事後又追加一條防線。[4]
事實上,隘勇線要處理不只是緊張的族群關係而已,背後與樟腦產業息息相關,在帝國主義經濟掠奪的體系之中。[5]質樸的山區,早就不再遺世而獨立,而是蠻橫地劃入了由資本堆砌的世界。
如今偶有幾座石砌的隘勇寮遺跡,在叢林間現身,披著幾叢雜草,提醒我們過往肅殺的氣息。那時代早就過去,北勢溪畔沒有出草的泰雅人,也沒有強力圍堵的隘勇線。那是上一個世紀的事情了。
但這山林終究不可能回到樸拙的年代了。另一種看不見的緊張,埋伏在太平盛世的任一角落,在一切緊張弭平的荒草間,在人們選擇性遺忘的視野下,默默地激化著。
從山上俯瞰翡翠水庫,寬闊而蜿蜒的湖水,平靜地鋪在群山之間。水庫終究不是為這幾座沒沒無聞的山巒而蓄水,它要為台北的繁華而服務。北勢溪畔的群山,就算不談核四、不談總統祖墳,也不再能逃出緊張的文明世界。
喝著新店溪水的百樣人,同樣也逃不掉。隘勇線的緊張也許從未消散,我們只能在暫且安靜的山間,繼續聆聽那些原始的不安。
2020.4.19 新北新店
直潭山列縱走
民壯亭→直潭山(728m)→暗寶劍山(678m)→赤腳蘭山(640m)→石碇後山(656m)→雙峰路→北宜路三段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[1] 鄭安睎,《日治時期蕃地隘勇線的推進與變遷(1895~1920)》(臺北: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,2011),頁107-121。[2] 同上,頁148。[3] 同上,頁107-109。1902年7月南庄事件後,日本官方開始採取隘勇線推進政策。另可參看保羅‧D‧巴克萊著,堯嘉寧譯,《帝國棄民:日本在臺灣「蕃界」內的統治(1874-1945)》(臺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20),頁222-223。[4] 同註1,頁157-158。[5] 參看保羅‧D‧巴克萊著,堯嘉寧譯,《帝國棄民:日本在臺灣「蕃界」內的統治(1874-1945)》,頁215-240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