猴硐礦工,一段「黑歷史」

歐柏昇
Apr 12, 2021

--

跟你們多講幾個故事吧!照片上這位女礦工,下午要分娩,早上還在礦坑裡工作。

熱心向我們分享解說的周朝財先生[1],訴說著展場照片背後的故事。他生動描繪女礦工的艱辛,談到她是養女,辛苦工作得到的酬勞卻都由養父拿走。

故事說完了,周先生轉過頭來看著我們說:

這位女礦工,就是我媽媽!

我們頓時震驚,他神色自若地向我們這些外人談起的故事,竟是家中幽暗的往事。他說,大約每週只會看到母親一次,因為母親的工作時間是朝五晚九,工時長達16小時,只有母親休假那一天得以見面。而周先生自己也曾在礦坑內工作,亦是艱辛的過來人。

瑞三本鑛之坑口,此礦坑長達4572公尺。坑口右側為礦工入坑安全檢查之檢身室。

礦坑裡的血汗勞工

此行原意是探訪瑞芳地區山徑,意外走入猴硐礦工文史館,沒想到志工們紛紛熱情迎接。談了許久,才知道他們並非一般社區志工,而全都是退役的礦工,親身經歷過礦業生產的血汗史。我們聽到的這些講解,竟是第一手的口述歷史。

大家知道礦工很辛苦,但是來這裡才知道是『這麼』辛苦。

周先生說,人們多半以為礦工是站著挖礦,事實上是趴著挖礦。從展場內珍貴的影像紀錄可見,礦坑非常狹窄,挖礦時幾乎沒有移動空間,要以扭曲的姿勢長時間工作,這樣的辛苦是外人難以想像。

瑞三猴硐鑛業所之變電所。

在毫無準備下遇見退役礦工,聽見他們現身說法,十分震撼。多次在郊山穿梭,發覺臺灣北部礦坑分布之廣,但只視之為消失的產業。心中的圖景如今活絡了起來,原來那是一群仍然居住在我們身邊的人所經歷生命史,也是臺灣經濟發展背後鮮為人知的黑暗面。

他們無從選擇,找不到其他工作,只能冒著生命危險進入礦坑工作。周先生說明,當時業主可以隨意將勞工減薪,「那礦工怎麼辦呢?唯一的辦法就是加班。」礦工受到資本家嚴重剝削,卻只能靠著增加工時來謀生。不僅如此,礦坑內的職業災難經常被隱沒,只要不是一年以上無法工作者,都被列「輕傷」。

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,勞工甚至沒有吭聲的機會。周先生談到,礦工即使身體不適,也根本不可能休息,過去曾有礦工煽動休息而入獄的案例。

女性礦工生命史

女性礦工的處境更是淒慘,周先生母親的故事即如此鮮明。[2]礦坑內的男女同工不同酬,女性的薪水大概只有男性的六成,甚至職災致死的撫卹金也是同樣比例。到了民國52年,法令明定禁止女性進入礦坑,於是女性皆轉至外場工作。

女性礦工的處境極其艱苦。左上圖為周朝財先生之母親周張謹女士。

此次為我們解說的另一位礦工,即是過去在外場工作的女性。她說,經過幾次嚴重的礦災,為避免孩子同時失去雙親,女性不再進入礦坑。

這個理由令人嘆息,擔任礦工就是賭上性命的事,但他們卻無從逃離危險。她數次感嘆,夫婿從前同為礦工,每天進到礦坑去工作時,都得提心吊膽,「都不知道晚上能不能活著回來!」這群勞工不但只能出售自己的辛勞,就連生命安危也無法掌握在自己手上,如同日日夜夜走在鋼索上。

她的父親那一輩處境更糟,在瑞芳崎嶇的山地,所謂的「田」只不過是山坡上狹窄的空間,物資匱乏,也很難倚賴農業維生。他們當年便當菜都是勉強湊出,豆干只敢切半片省著吃。過去窮困時吃番薯,「現在看到番薯都不想吃了!」回望今昔,她不禁感嘆,現在的人們真的很幸福。

礦坑內的生活

在退役礦工的熱心解說下,逐漸從展場老舊的器具,還原礦坑內工作的實景。

礦工入坑時,首先必須檢身,不可攜帶各類可能起火的違禁品。同時,他們需要隨身攜帶「救命器」,倘若坑內發生爆炸,可用此救命器避免一氧化碳中毒。如此即可窺知,礦坑內多麼危險。再想,1984年臺灣還接連爆發三起礦坑內的重大死傷事故,實在怵目驚心。[3]

礦工入坑攜帶之物品,包括救命器、電池、便當、掘子等等。
礦坑內相當危險,礦工需隨身攜帶救命器,以防萬一爆炸時一氧化碳中毒。

又看到展示的掘子大小不一,乍看以為是規格不同罷了。原來,那都是敲礦磨出來的結果。礦工在極其狹小的空間內工作,敲到鐵鎚都磨到明顯變小。礦工生命的磨難,清楚展現在這幾支掘子的對比上。

礦坑內吃飯也是一件麻煩的事。不僅便當早就涼掉了,還會不小心有煤礦「加料」。礦工長期在坑內工作,不少人最後得到塵肺症,這是嚴重的職業病。

展出的照片上,則多能見到一種醒目的形象──礦工一絲不掛,加以馬賽克處理。因為礦坑內實在太熱,高達40度,又在極其狹窄的空間內大量勞動,任何衣著都是負擔。經過一整天的勞動,礦工們卻又是全身漆黑了。

上方照片可見,由於礦坑內非常炎熱,礦工在坑內經常是一絲不掛。下方幾支挖礦用的掘子看似大小不一,其實原先規格相同,經過長期打磨才變為如此。

一段「黑歷史」

周先生感嘆,礦工們經歷的這段「黑歷史」幾乎沒人知道,亟需我們這些年輕人,幫忙把失落的歷史留下來。

將臺灣礦業的歷史稱為「黑歷史」,實在到位。不僅令人想起全身沾黑的勞苦礦工,又點出資本家壓榨勞工的黑暗面。這些歷史的黑暗面,更牽涉到複雜的政商關係,難以輕易揭露於世人面前。因為種種因素,這段歷史被埋沒了,鮮少人書寫、談論、甚至知曉,確實是段「黑歷史」。

火車從瑞三本鑛坑口附近通過。

退役礦工自發成立文史館,願意翻出自己經歷過的「黑歷史」,賣力和我們幾位「不速之客」聊了許久,相當難得。他們認為,政府不做,就自己來做。[4]此時他們仍然刻苦不辭辛勞,但終於不是向大資本家出賣勞力,而是藉著向世人揭露自身的「黑歷史」,於是從幽沉的生命史、從黑暗的結構中解放出來。

在猴硐的山谷裡,火車依然疾疾通過礦坑入口。周圍的山徑,卻隨著礦業結束而在荒煙漫草間埋沒。礦工的生命史也埋沒了,那些故事卻依然血淋淋地,照映著現實社會黑暗的深處,以及對人類生命的警醒。這段「黑歷史」,值得從礦坑深處發掘出來。

2021.4.6 新北瑞芳

自強號列車從內寮仔礦工宿舍邊通過。下方河谷可見大量壺穴。
[1] 周朝財先生曾任復興坑內監督一職,現為猴硐礦工文史館志工。有關周朝財先生之訪談紀錄,見周章淋編撰,《臺北縣瑞芳鎮猴硐煤礦生活園區口述歷史─黑金的故鄉 猴硐》(臺北縣板橋市:北縣文化局,2009),頁272–274。另可參見國家文化記憶庫,〈臺灣煤礦耆老訪談-周朝財〉。[2] 周張謹女士之訪談紀錄,參看周章淋編撰,《臺北縣瑞芳鎮猴硐煤礦生活園區口述歷史─黑金的故鄉 猴硐》(臺北縣板橋市:北縣文化局,2009),頁300–313。[3] 1984年,土城海山煤礦建安坑、瑞芳煤山煤礦、三峽海山一坑接連發生重大死傷事故,此後政府加強淘汰危險礦場。參看王新衡,《煤‧記憶:臺灣的黑金歲月》(臺中:文化部文化資產局,2018),頁32–37。[4] 文史館由周朝財之胞兄周朝南先生等人發起成立。館內諸多老照片亦為周朝南拍攝,當時用意並非留下影像資料,而是讓礦工的家人理解他們工作之艱辛。近期周朝南與李依倪合著《礦工歲月一甲子》,彙整猴硐礦坑紀實之圖文,留下珍貴史料。

--

--

歐柏昇
歐柏昇

Written by 歐柏昇

遊走在天文與人文之間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