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隆寺:追尋日本佛教的起點

歐柏昇
Feb 19, 2024

--

法隆寺的國寶玉蟲廚子是飛鳥時代留下的文物,須彌座四面分別繪有「舍利供養圖」、「須彌山世界圖」、「施身聞偈圖」和「捨身飼虎圖」。最令人驚心動魄的一幕大概是「捨身飼虎圖」了,摩訶薩埵王子飛身一躍,墜向竹林,捨身餵食挨餓的老虎。在圖繪的右下角,老虎正在啃食王子的肉身。

捨身飼虎圖表現佛教的慈悲與布施,以慈悲之心捨棄對身體與生命的執著,這種否定現世的精神,對於飛鳥時代的日本人來說是全新的。[1] 佛教的傳入為日本帶來了全新的精神思想,而這幅圖以如此驚心動魄的形式呈現,也許在凸顯新思想的張力吧。

法隆寺玉蟲廚子之「捨身飼虎」圖。(圖/維基百科)

593年,推古天皇即位,成為日本史上第一位女性天皇。推古天皇在位期間,派出了遣隋使,接著制定「冠位十二階」制度。

在王權的支持下,佛教也開始發展。推古天皇身邊的聖德太子,被尊為日本佛教興隆的始祖。聖德太子編寫的《十七條憲法》中,第一條是「以和為貴」,第二條則是「篤敬三寶」,三寶即是「佛、法、僧」。

7世紀初,聖德太子在斑鳩宮旁建立了斑鳩寺,也就是今日法隆寺的前身。670年,法隆寺建築全數燒毀[2],不久後重建,但重建的寺院依然是全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木造建築群,也成為日本最早登錄的世界遺產。

法隆寺金堂與五重塔。

以誠敬的心情走入金堂,在昏暗的空間內窺視飛鳥時代的佛像。中間的釋迦三尊、左手邊的藥師如來、右手邊的阿彌陀如來,再加上吉祥天、毘沙門天,以及四個角落的四天王像,諸尊古佛共同凝視著參拜者,我們在神聖的殿堂內得到日本佛教最初的護佑。

法隆寺金堂內部,圖中從左至右為增長天、阿彌陀如來、吉祥天、藥上菩薩、釋迦如來、藥王菩薩、毘沙門天、藥師如來、持國天。(圖/法隆寺發行之圖錄《法隆寺》)

從金堂佛像的銘文,我們可以看見法隆寺與聖德太子的關連。釋迦三尊像光背銘記載,621年聖德太子生母穴穗部間人皇女離世,隔年聖德太子及其王后膳夫人臥病在床,王后、王子與諸臣發願建造釋迦如來像,尺寸與聖德太子等身,盼能轉病延壽。然而,等不及佛像造好,膳夫人與聖德太子在一個月後相繼逝世。一年後(623年),釋迦尊像與脇侍、莊嚴具終於完工。

釋迦如來像光背銘文拓本。(圖/東京國立博物館

金堂的釋迦如來像,不但是一尊佛像,也是聖德太子的化身。這尊大陸風格的佛像,以瘦長的臉型、杏仁形的雙眼、古典的微笑,表現出飛鳥時代的特徵。日本佛教初興的歷史,鑄刻在法隆寺金堂的中心,巍然屹立了一千四百年。

法隆寺金堂釋迦三尊像。(圖/法隆寺發行之圖錄《法隆寺》)

金堂內的另一段銘文是藥師如來像光背銘。這段銘文說明,586年用明天皇(聖德太子父親)生病時,誓願造寺與藥師像,以求病癒,然而不久後就駕崩。而後推古天皇與聖德太子奉用明天皇遺詔,而建立斑鳩寺(法隆寺)與藥師像。不過,根據學者研究,現存的這尊藥師如來像和銘文,應當不是在推古朝所作,而是法隆寺重建時完成。

法隆寺金堂藥師如來像光背銘。(圖/維基百科

除了佛像之外,法隆寺的金堂壁畫也非常精彩,外陣有四面大型的淨土圖,以及八幅菩薩像,內陣上方則有20面飛天圖。可惜,1949年金堂發生火災,壁畫嚴重燒損,目前堂內以模寫本重現原貌。近幾年,法隆寺將毀損前拍攝壁畫的玻璃底片數位修復,並在數位典藏系統公開上線。

法隆寺金堂阿彌陀淨土圖(燒損前)。(圖/維基百科
法隆寺金堂飛天圖。(圖/維基百科

金堂隔壁的五重塔,亦是飛鳥時代的建築,是現存最古老木造五重塔。內部四面的塑像,分別呈現涅槃像、分舍利、維摩詰像及彌勒佛像。佛舍利安置在基壇下的心礎,相當特殊。

法隆寺五重塔(飛鳥時代)。
法隆寺西院伽藍迴廊(飛鳥時代)。

法隆寺的大寶藏院,則收藏了玉蟲廚子等眾多國寶。大寶藏院的主尊是高達209.4公分的木造百濟觀音像,身形纖瘦,左手持水瓶,右手掌心向上,兩側天衣垂落到台座,姿態非常優雅柔和。

法隆寺大寶藏院百濟觀音像。(圖/法隆寺發行之圖錄《法隆寺》)

奈良時代,斑鳩宮的遺跡上築起了東院伽藍的夢殿,供奉聖德太子等身像的救世觀音。頭戴寶冠,胸前手持寶珠,莊嚴而華麗,不過目前是秘佛,只有少數開扉的日子有機會見到本尊。

法隆寺東院夢殿的救世觀音像。(圖/法隆寺發行之圖錄《法隆寺》)

從法隆寺境內,進入隔壁的中宮寺,可見到另一件關於聖德太子與佛教初興的文物——天壽國繡帳(寺內展出複製件,原件寄存奈良國立博物館)。這幅繡帳是聖德太子逝世後,其妃橘大郎女懷念他而作,描繪聖德太子在「天壽國」,亦即極樂淨土的情景。銘文提及,聖德太子曾說「世間虛假,唯佛是真」,因此他現在應身處天壽國;天壽國的樣貌無法用眼睛看到,所以作此圖像來看見聖德太子往生的狀態。

現世的思念,投射到來世的想像之中。現世的人生,亦可包含來世的無窮想像。玉蟲廚子捨身飼虎的驚心場面、聖德太子等身的釋迦如來像、天壽國場景的繡帳,在佛教初興的飛鳥時代,藉由宗教藝術表達了新思想的張力。

中宮寺天壽國繡帳。(圖/維基百科

[1] 吉田孝,《岩波日本史》第二卷(北京:新星出版社,2020),頁35–37。

[2] 法隆寺曾有「再建與非再建論爭」,非再建論主張目前寺院建於607年,再建論者認為是670年燒毀後重建。1939年,石田茂作針對「若草伽藍跡」的考古研究,找到了法隆寺重建的考古證據。

--

--

歐柏昇
歐柏昇

Written by 歐柏昇

遊走在天文與人文之間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