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遠處看見黑色瓦片鋪蓋的地標五重塔,即知興福寺的方向了。興福寺位於近鐵奈良站的商店街旁邊,在710年遷都平城京之際,立足於目前的腹地。
行經五重塔,來到一座樑柱依然豔紅的殿堂,是2018年重建落成的中金堂。中金堂內,鎌倉時代的藥王、藥上菩薩佇立在釋迦如來的兩側,而四天王像以兇猛的武將形象鎮守在殿堂的四角。
武將兇猛之姿,不僅體現在四天王的形象上,也存在於現實中的興福寺。中世的興福寺曾是強大的寺社勢力,是擁有大量僧兵的武裝集團,與比叡山延曆寺合稱「南都北嶺」。
國寶館內更多古老的塑像,讓人追溯歷代的奈良。鎌倉時代的天燈鬼與龍燈鬼像,是一組列為日本國寶的文物。天燈鬼頭上有兩角三眼,張口露牙,左肩撐著大燈籠,粗壯的肌肉線條刻畫細緻。龍燈鬼則以頭頂著燈籠,右手抓住龍尾,肌肉線條同樣深刻細膩。
國寶館更帶領我們回溯到8世紀的奈良時代,欣賞天平文化的珍稀傑作。西金堂如今已不再,其中供奉的乾漆八部眾立像與十大弟子立像,羅列在國寶館的展場內。日本中學教科書中的經典塑像,一一呈現在眼前。
十大弟子立像現存六尊,約莫與真人等高,穿著袈裟,面容安詳。我凝視他們的雙眸,忽然感受到幾分暖意,從冰冷的塑像中滲透出來——那是悲憫眾生的深邃眼神!富樓那像使我印象尤其深刻,那微皺的眉頭與慈藹的眼神,背後的心理大概是不忍眾生在世間受苦難,願悲天憫人。這樣深邃的神情定格在塑像上,保存了千餘年。
遙想奈良時代,災厄連綿不斷,日本的早期國家正在尋求穩定之路。在那些不安的歲月,佛教剛傳入日本,人們仿造唐代風格製造佛像,祈求鎮護國家。十大弟子像悲天憫人的神情,或許透露著時代的精神與關懷吧。
十大弟子的對面陳列著八部眾立像。其中一尊就是最著名的阿修羅像,共有三面六臂,上半身赤裸,披戴條帛和天衣,手臂、手腕與胸前皆配戴飾品,下身則著裙裝。正面的面容皺著眉毛、眼神凝視、嘴角略沉,表現出悲傷或悲憫的心情。搭配著合十的雙手,或許也是刻畫著悲憫眾生與心向佛法的神情吧。
「悲」的神情,在興福寺的這批奈良時代雕塑上,深刻地體現出來。我反覆凝視著這些經典雕塑,試圖揣度,奈良時代多災多難的不穩定國家,迎接剛傳入的佛教之時,造就了對芸芸眾生的何種關懷。
興福寺已立足千餘年,但人們依舊面臨諸多苦厄與煩惱,於是在觀賞天平文化的雕塑時,佛弟子與阿修羅的悲憫神情依然動容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