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落的古魍港與豐饒的嘉南平原

歐柏昇
Jan 9, 2021

--

商船繁盛的倒風內海,成了富庶的嘉南平原。船隻的蹤影不再,滄海成了良田。他們依舊看著日升日落,靜寂地迎接明天。那些看似失去的美景,是否幻化為另一個豐饒的人間?

田野到魚塭

元宵過後一個月,再次來到鹽水。這時,武廟路杳無人煙。那個爆竹聲不曾停息的夜晚,人潮湧入城裡的盛況,炮火濃煙瀰漫街頭的面貌,早已煙消雲散。正如鹽水港,曾是清代倒風內海的要津,在內海淤塞成為陸地後,隨之沒落了。只剩下意麵店還有排隊人龍,一碗麵純樸而深邃的滋味,或許還封存著興隆水月的美好意境吧。

又行經義竹的公路旁,看那低調的平房與田野間,還孤坐著落魄的三合院。像是幾個遺落的蚌殼,停泊在乾涸的海灘上,不知何時隨大浪沖去。靜靜聆聽著滄海桑田的嘉南平原,它遺失了什麼,又留下了什麼呢?

嘉義縣義竹鄉一景。

不斷往海岸線前進,富庶的田野逐漸由魚塭取代。滄海的呼嘯,吹拂著暖和的嘉南平原。經過立在橋上的太聖宮牌樓,即進入好美里的村落。經學者考證,好美里很可能就是十七世紀魍港之所在。[1]

失落的古魍港

要說沒落,也許其他地方都比不上魍港。魍港曾經是各方勢力爭奪的要塞,如今人們連它的名字都忘記了。陳第〈東番記〉開頭說:「東番夷人不知所自始,居彭湖外洋海島中,起魍港、加老灣,歷大員、堯港……。」[2]其中談到的第一個臺灣地名,即是魍港。魍港的位置眾說紛紜[3],好美里是比較普遍的說法。也有人認為,魍港就是這一帶廣義的海域名稱。[4]總之,好美里這一帶,與澎湖距離近,在十七世紀應該有沙洲,挾著倒風內海的咽喉。[5]沙洲地形是不斷變化的,也許不必太費力詳考魍港的確切位置了。

嘉義縣布袋鎮好美里。

無論如何,魍港隱藏著一段被埋沒的歷史。我們總以為荷蘭人全面統治南臺灣,然而一些有趣的事情記載下來了。1651年,荷蘭人發現鄭成功在魍港向漁民徵稅,表達抗議,鄭成功則回覆那是慣例,是父親鄭芝龍取得的權利。荷蘭人除了抗議之外,拿他們沒辦法。[6]背後的大局是這樣的:荷蘭東印度公司其實從未有效控制東亞海域,他們不但無法動搖明帝國的秩序,也難以撼動這些被稱為「海盜」者的既有體系。這些「海盜」卻維繫著好多人的生計,他們哪能按照官方的樣板討生活呢?而魍港這個海盜控制的地方,光是地名,似乎暗藏著不為史冊記載的大規模人群交流。據陳國棟考證,荷蘭文獻稱魍港為Wangkang,與馬來語稱中式帆船的名稱相同。[7]

今天來到好美里,不再能見到商賈的蹤跡,這裡更不是大船停泊的口岸。唯一提醒人們古魍港曾經存在的,是「魍港太聖宮」的冠名。太聖宮附近倒是有些遊客,但是以參觀彩繪村的居多,進到廟裡的人很少,香火遠不及北港朝天宮和新港奉天宮。不知還有多少人知曉,先前北港與新港爭媽祖正統,最後成大教授一語驚人,指出真正有歷史的媽祖在魍港太聖宮。[8]

位於嘉義縣布袋鎮好美里的魍港太聖宮。

太聖宮是民國65年重建,唯有後殿的媽祖神像是古物,此像由專家鑑定為明代媽祖,並在去年獲認定為國家重要古物。[9]據重建太聖宮的碑記,古太聖宮在荷據時期遭洪水沖毀,荷蘭守兵將神像搶救至砲台,因此這尊神像稱為「衙門媽」,是臺灣最古老的媽祖神像。[10]我想,沙洲地形不斷變遷,洪水之說有些道理。

有意思的是,從前魍港可謂海盜猖獗,如今魍港太聖宮卻大打國家認證的招牌。他們一面回溯荷蘭統治者守護媽祖而來的「衙門媽」,一面歌頌「延平復台」,又強調教育部對於明朝媽祖的認證,去年更大力宣傳獲頒國家重要古物。這時就想,香火鼎盛的北港朝天宮和新港奉天宮,哪需要「國家重要古物」掛牌的加持呢?

國家重要古物「布袋魍港太聖宮媽祖神像」。

魍港早已沒落了,連清代移民都沒有為它寫下更多的歷史。他們總得靠著國家頒贈的招牌,討一點光彩。不過,走進無人的後殿,看那明代媽祖像依舊穿著光鮮亮麗,炯炯有神地庇護著偏遠的漁村。即使被世人遺忘,這尊貨真價實的明朝媽祖,誰能取代呢?當年人們刻苦航海求生的精神,不曾載於正史,但也終究潛藏在媽祖庇佑的濱海之地。

誰說這是一片荒蕪?

今天的好美里,魚塭遍布,水鳥紛飛,人煙罕至。魚塭周圍及濱海一帶,還有茂盛的紅樹林,頂著鹽分滋長。濱海地帶總給人一種不安,但這裡早已不是海上孤寂的沙洲,也不是海盜烜赫一時的渡口。只有沙灘上零星的遊客,為這古時商船頻繁來往的海域,獻上最平靜的祝福。

好美里沿海濕地紅樹林。
好美里沙灘。

滄海桑田,正是如此。滄海能夠喧囂,桑田卻能平靜地滋長。沒了險要的港口,卻滋養起生生不息的濕地,與世代安頓的小漁村。

逡巡在魚塭間的阡陌,看見幾隻高蹺鴴在水中列隊前進。牠們豔紅的雙腿,輕踩在翠綠的水筆仔樹叢邊。我的旅程,大概是打擾了牠們吧。牠們哪曾在乎誰是海盜、誰是官方,又哪曾在乎帆船的蹤跡到哪去了呢?只要有個棲地得以安身,得以滋養,這些候鳥又將帶著魚塭的養分,展翅前行。

好美里魚塭上的高蹺鴴。

在無際的魚塭間,還有溫暾的斜陽映著水面。誰說這是一片荒蕪?早有從滄海中新生的大地,滋潤無數的綠葉與水鳥。

阡陌是如此寬廣,荒地也充滿生機。依舊是多麼寧靜的向晚,依舊是富庶的嘉南平原。

2020.3.15 嘉義布袋

好美里漁村一景。
[1] 魍港為好美里之說,見盧嘉興,〈蚊港與青峰闕考〉,《臺南文化》第七卷第二期(1961,臺南),頁110–122。陳國棟先生贊成此說法,參看陳國棟,《東亞海域一千年》(臺北:遠流,2013),頁156。[2] 陳第,〈東番記〉,收於沈有容,《閩海贈言》(臺北市: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,1959),頁24–27。[3] 一說魍港在鹽水港北之蚊港口,見曹永和,〈明代臺灣漁業誌略〉,收於氏著《臺灣早期歷史研究》(臺北:聯經,1979),頁163。一說魍港在南鯤鯓到鹽水之間,見周運中,〈明代《福建海防圖》台灣地名考〉,《國家航海》第13輯(2015,上海),頁157–174。[4] 例如陳岫傑,《臺南縣倒風內海人境化之研究(1624–1911)》(臺北: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學位論文,2001),頁13–14。[5] 同上,頁13–28。[6] 李嘉祥,《鄭荷勢力在台灣消長之研究》(臺南: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,2006),頁53-56。[7] 陳國棟,《東亞海域一千年》,頁155–156。[8] 中央通訊社,〈布袋太聖宮魍港媽祖神像底座 印證割肉治病傳說〉,2019年4月20日。[9]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,〈文化資產導覽:布袋魍港太聖宮媽祖神像〉[10] 太聖宮管理委員會,〈太聖宮復建緣起〉(1976)。

--

--

歐柏昇
歐柏昇

Written by 歐柏昇

遊走在天文與人文之間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