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佛開眼——奈良東大寺與聖武天皇的動盪歲月

歐柏昇
Feb 11, 2024

--

一批又一批的遊客,朝著木造的佛殿蜂擁而入,為了一睹盧舍那大佛的風采。這是大佛開眼後一千兩百多年後了,歷經多回兵戎災禍之後,大佛繼續在奈良的大地上凝視著前來朝聖的萬眾。

東大寺大佛殿。
東大寺盧舍那大佛。

大佛開眼

天平勝寶四年(752年),聖武太上天皇疾病交迫之時,趕緊舉行了大佛開眼會。孝謙天皇親率文武百官,來到東大寺設齋大會。那是日本歷史上的盛事,《續日本紀》描述:「佛法東歸,齋會之儀,未嘗有如此之盛也。」目前,東大寺博物館陳列著大佛開眼會使用的鎮壇具,可以印證這場盛事。

在西元8世紀鑄造這尊大佛,是極其浩大的工程。聖武天皇號召廣大民眾響應,耗費大量人力與物資,據說動用布施者42萬人與役夫218萬人。[1] 摩頂放踵的行基法師,動員了追隨他四處築橋鋪路的人們,提供重要的人力支援。物資方面,銅鑄的大佛需要鍍金,然而日本的黃金嚴重不足,慶幸在陸奧國發現黃金,讓聖武天皇感到謝天謝地。

聖武天皇發願鑄造大佛

仰首望向巨大的盧舍那佛,不禁納悶,是怎樣的心情,讓聖武天皇發願建造大佛呢?

那是瘟疫、饑荒與動亂的年歲,國家不得安定。天花疫情自九州傳入日本,肆虐人間,掌握大權的藤原氏四兄弟也相繼染疫亡故。藤原氏失去核心人物之後,聖武天皇重用橘諸兄,以及在大唐18年後返國的玄昉與吉備真備。藤原廣嗣對他們極度不滿,740年在九州發動叛亂,史稱藤原廣嗣之亂

動亂期間,聖武天皇忽然離開平城京,前往伊勢國。平定藤原廣嗣之後,天皇並未回到平城京,而是前往建設新都恭仁京。他期盼以佛教鎮護國家,下令在各地建造國分寺。此外,聖武天皇又建造行宮紫香樂宮,在那裡下詔建立大佛。聖武天皇在744年一度遷都難波,就這樣屢次遷都、一路打轉後,終於在745年遷回平城京。

大佛是在國家動盪不安、屢次遷都的年歲,號召眾人之力完成的曠世鉅作。事實上,從大佛建造時開始,支持與反對的聲浪皆有,那是鎮護國家的偉大工程,卻也遭來勞民傷財的批評。不過,若先擱置實質的效益,揣摩聖武天皇的政治心理,或許可以理解,在政權非常不穩固的時期,天皇大概需要大破大立的作為。除了嘗試遷都之外,聖武天皇選擇運用佛教來重整國家。

東大寺大佛的背後,體現著佛教與律令國家之間新的關係。在「國家佛教」的框架下,天皇與宗教的權威結合,律令國家之主和興隆佛法之主都是天皇;佛教為鎮護國家而服務,國家佛教會濟度民眾,由此號召民眾一起來造佛。[2]

大佛的建造,反映出皇權的變化。陸奧國發現黃金後,聖武天皇朝北面對佛像,稱「天皇身為三寶之奴,侍奉於佛前。」此時的天皇,不再是強調與「神」融合為一體,反而是藉由與「佛」拉出距離,確立天皇的絕對地位——天皇制的基礎從神話與血統系譜,轉變為由佛家與儒家的世界性宗教支撐。[3]

大佛的蓮華座上,描繪了華藏世界的結構,這些圖像被認為呼應了律令國家的人間等級制度。東大寺大佛的宗教形象背後,實則充滿著國家政治的意涵。

東大寺大佛殿前的八角燈籠。
東大寺大佛蓮花座(展示用的複製品)。

奈良時代的遺跡

大佛殿屢遭兵禍,現存的殿堂是17世紀重建而成。東大寺法華堂則是少數從奈良時代保存下來的建築,位於東大寺境內的小山坡上。

堂內的主尊不空羂索觀音立像,是奈良時代的脫活乾漆造像,共有八隻手臂,前方兩手在胸前合十,背後有保存完好的光背。觀音頭頂上戴著寶冠,由阿彌陀佛像和一萬多顆寶石構成,極其華麗。1937年,寶冠的一部分遭竊,轟動一時,所幸警方事後找回,順利修復。

不空羂索觀音的兩側,原先供奉著日、月光菩薩立像,目前已移至博物館展示。端詳這兩尊立像,即使彩繪已大抵褪色,仍可感受到鮮明的唐代人物的風格。大唐到日本的藝術文化傳播,可見一斑。

東大寺法華堂是奈良時代留下的建築。
東大寺法華堂內供奉不空羂索觀音,原先位於兩側的日、月光菩薩現已移至博物館。(圖/維基百科
傳月光菩薩立像。(圖/小川晴暘攝影,取自維基百科

轉害門是另一座從奈良時代留下的建築,幸運逃過戰火之劫,保存至今。古蹟旁邊有間「轉害門觀光案內所」,志工很熱心地在廣場上為民眾解說,可見保存古蹟的用心。

東大寺轉害門。

在東大寺境內的正倉院,是奈良時代建造的倉庫建築,收藏官廳與寺院的大量寶物,現由宮內廳管轄。奈良時代的眾多文書、生活器物、藝術品,至今非常良好地保存在倉庫中,是研究奈良時代的珍貴資料,學者依據這些文物來還原當時文化的面貌。寶物平時不公開展示,只有每年秋天在奈良國立博物館舉行的「正倉院展」,有機會觀賞。

正倉院寶庫。

754年,鑑真和尚來到日本,在東大寺大佛殿前築起戒壇,聖武太上天皇、光明皇太后、孝謙天皇等440餘人受戒,隔年建立戒壇院。戒壇院原先的建築已遭兵災燒失,不過目前供奉在戒壇堂內四天王像,是奈良時代的作品。這四尊表情生動的塑造天王像,讓我們一睹天平文化的遺風。

東大寺戒壇堂廣目天像。

聖武天皇在位期間,創造了精彩天平文化,唐代人物風格的雕塑、寺院建築、正倉院寶物留存至今。然而,當時國家處在動盪的年歲,瘟疫、飢荒、內亂頻仍,聖武天皇屢次遷都,接著號召民眾一起來鑄造大佛,他的內心大概是長期焦躁不安吧。仰觀宏偉的盧舍那大佛,揣摩聖武天皇的心思,我們試圖理解國家不穩定的艱難歲月下,大佛代表的政治意涵。

[1] 葉渭渠,《日本文化通史》(上海:上海三聯書店,2021)。

[2] 同上。

[3] 吉田孝著,劉德潤譯,《岩波日本史》第二卷(北京:新星出版社,2020),頁132–133。

--

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