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茫茫眾生中向老天爺求個眷顧──記臺灣首廟天壇初九天公生

歐柏昇
6 min readFeb 24, 2020

--

年初八深夜的首廟天壇擠滿了參拜的民眾。

深夜的天壇

將近深夜,老城靜了下來。全台首學的孔廟旁,幾乎看不到人影。過了湯德章公園的圓環,往民生路北面走去,則開始出現零星的行人。而彎進狹窄的巷弄,竟有不見頭尾的人龍盤繞著。人們等待領取廟裡發放的宵夜,以及準時進入廟裡為天公祝壽。其實,年初八夜晚,本來年就還沒過完吧,只是忙碌的現代人,過年不再一路過到元宵節了。

天壇周邊的香鋪、金紙店紛紛叫賣,還有代辦疏文的服務。

廟口兩側的幾家香舖、金紙店,利用這個一年一度的機會,好好賺一筆。銷售員的叫賣聲,不絕於耳。每間店舖門口,羅列著各式各樣的金紙,有拜天公的、拜月老的、補運的、補財庫的,更有合用於天公生的套裝產品。店舖也代辦疏文,甚至掛了個大牌子,有專門為「學測考試」準備的服務。金紙店產品客製化,固然一樣米養百樣人,人們卻都為人生下一步的不確定,求個福氣、求個安穩。

廟埕的供桌上,金紙已經堆積如山。每一落金紙,都代表著一個人的願望。桌上的金紙實在太多,廟方的工作人員,只好定期用麻布袋裝起。供桌前方則是點香的隊伍,人們急忙地點香進到廟裡。工作人員忙得不可開交,不斷喊著:「每個人四炷香,多的給後面的人!」這是由於廟方響應環保政策,規定每人每爐只用一炷香,也就是每人總共只拿四炷。

天壇掛著「萬壽無疆」的祝賀語,民眾紛紛向天公敬拜。

一枝草,一點露

子時一到,鑼鼓齊鳴,笛聲吹響。人潮大量湧入廟內,幾乎要把能夠站人的所有空隙填滿。所幸我已提早進到正殿,隨著身旁的眾人,依循樂聲的節奏,朝向玉皇上帝的神位鞠躬敬拜。天壇的玉皇上帝神位,是不立神像的,應是為凸顯至高的神聖性,以及表現老天爺無法輕易揣摩的性質。現場實在擁擠,多數人根本看不到神位,只能跟著眾人一同敬拜。而神位在哪,對人們而言也不重要了,重要的是己身能參與這場隆重的慶典,與現場眾人共同展開行動,向未知世界傳達誠敬,向已知世界許個願望。

子時一到,樂生開始奏樂,為天公祝壽的儀式正式開始。

不僅黔首黎民,許多達官顯要紛紛來到現場。人群中傳來消息:「黃偉哲來了!」然而在混雜的人群間,不見其人。敬拜天公時,官員、議員們能站在最前排,但他們的特權也僅限於此。所有人同樣都得向不可知的天,誠敬地致意,不得恣意妄為。人們相信天理昭彰,道德秩序誰也不能違背。廟裡掛著白崇禧題的匾額「仰不愧天」,將相亦須敬天。在天公面前,誰還有特權呢?古時皇帝為天子,地位仍不及天,要定期祭天。道教的玉皇上帝,則在福建、臺灣等地形成「天公」的信仰,以特殊形式存在於民間。於是,不只北京有天壇,臺南亦有天壇。根據臺灣首廟天壇的碑文,在1854年建廟時,不只是民間發起,而是官民皆有資助。[1]今天,官與民仍共同參與著拜天公的盛事。

首廟天壇的高層參加祝壽儀式。

每個人在老天爺面前都太渺小。不過,民間還是相信,「一枝草,一點露」。年初九子時的天公廟裡,人擠人呀,萬頭攢動著。許多人高舉著香,想盡辦法往香爐移動。每個人都要掙到一點朝拜的空間,完成儀式,證明自己對老天爺的誠敬。人間太多不能決定的事情,與其徬徨失措,不如寧信其有,寄託願望給老天爺,願能在今年獲賜甘霖,哪怕只是一點露水。

廟埕上的民眾宣讀著祈願文。

在茫茫眾生中向老天爺求個眷顧

我們平時說的「老天爺」、「上天」,涵義十分抽象,只知有個無形的力量令人敬畏吧。人們捉摸不到老天爺的形象,無法為天公作神像。其實也根本不在乎,那是不是道教描述的玉皇上帝。玉皇上帝嚴格來說也非自然的「天」,不過人們大概沒在乎那麼多,而是嘗試描述主宰一切、化育萬物的力量。廟裡的匾額,還寫著「化育」、「形流」、「大德曰生」,歌頌天公讓萬物生生不息。化育萬物的另一面,則是主宰著世間不確定之事。置身茫茫眾生之中,人們只是盡點力求福氣,懇求上天眷顧而已。

天公廟的後殿,高掛著清光緒年間的匾額「三才弌理」,昭示著天、地、人的義理。除了主祀的三官大帝之外,後殿還祀奉著諸多源於星宿的神明,包括北斗、太一、天一、司命,在此都成了形象化的神明。茫茫宇宙中,特別是北天極附近,哪怕是黯淡的星,人們都能輕易感受到,它參與宇宙運轉的偉大事業。即便不知道它們是否有神性,都無比敬畏。

茫茫眾生在天公面前多麼渺小,人人都來求個眷顧。

奏樂與誦經的聲響持續著,厚重的香灰氣味持續著,人群間推擠的壓迫感持續著。拜天公的人潮,持續湧入天公廟。離開正殿時,金紙堆疊的幾座「金山」早已經堆疊到垮了下來,人們仍然繼續往上堆高。午夜十二點多了,廟外的馬路上,攤販聚集、車流不斷。

這一夜,城裡眾人都前來湊個熱鬧,在茫茫眾生中,為下一段未知的歲月,向老天爺求個眷顧。

2019.2.13 台南中西區

[1] 〈臺郡天公壇碑記〉,收於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,《臺灣南部碑文集成》 (臺北: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,1966),頁312–313。

--

--

歐柏昇
歐柏昇

Written by 歐柏昇

遊走在天文與人文之間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