鑑真和尚六次東渡
當鑑真和尚決定應榮叡、普照之邀赴日本傳法時,他詢問弟子們跟隨的意願,眾人卻鴉雀無聲。《唐大和上東征傳》記載,弟子祥彥當眾提出質疑:「彼國太遠,性命難存,滄海淼漫,百無一至。人身難得,中國難生。進修未備,道果未到。」
此時,鑑真和尚以一句話收服眾人:
為是法事也,何惜身命?諸人不去,我即去耳。
即使弟子們不去,他依然要無畏艱險前往。聽到鑑真的決心以後,祥彥立即改口︰「大和上若去,彥亦隨去。」於是,共有21名僧人願意隨同前往。
然而,鑑真和尚的計畫並不順遂。從742年第一次東渡起,接連五次東渡計畫,分別因為受誣陷告官或者遭遇風浪等原因而受挫。748年的第五次東渡,鑑真和尚一行人漂流至海南島,九死一生之中,輾轉返回揚州,途中榮叡和祥彥病逝。
五次東渡失敗,鑑真和尚仍不氣餒,終於在首次嘗試渡海的12年後——754年的第六次東渡,成功抵達平城京,在大佛殿前為聖武太上天皇、光明皇太后、孝謙天皇等440餘人授戒。
唐招提寺的天平之甍
759年,鑑真和尚在平城京五条二坊建立了唐招提寺,在此授戒傳法。寄棟造的金堂建築,從鑑真和尚的時代留存至今。屋脊上的黑瓦與鴟尾返照陽光,撐起了「天平之甍」。[1]仔細端詳屋簷的鬼瓦、軒下的隅鬼,以及穩固的斗拱,金堂精細的建築結構度過了千載光陰。
我在廊柱間駐足良久,視線朝向金堂內部,凝視鑑真和尚打造的神聖空間。奈良時代脫活乾漆造的盧舍那佛像,高達三公尺,端坐蓮花座上,後方的光背有千尊化佛。平安時代的藥師如來像,在盧舍那佛的左手邊,以莊嚴的面容庇佑著人們。盧舍那佛的右手邊是千手觀音菩薩,這尊奈良時代的傑作,以實實在在的一千隻手臂,呼應佛法無邊的浩瀚。三尊巨大的佛像顯現恢宏的氣宇,梵天、帝釋天與四大天王像則在旁護衛。燦爛的天平文化,在大唐與日本艱險渡海的交流下,實現在平城京的屋簷下。
唐招提寺的講堂位於金堂背後,是鑑真和尚宣講佛法的地方。這棟建物由平城宮的東朝集殿移築而來,是平城宮唯一現存的宮殿建築。走入講堂,一面參拜鎌倉時代的彌勒如來像,一面想像鑑真和尚在此宣講的身影。
763年,鑑真和尚在唐招提寺圓寂。鑑真和尚離世之前,弟子們為他製作了一尊坐像,目前安奉在唐招提寺的御影堂。御影堂每年只有幾天公開,於是近年製造一尊替身,在開山堂供人參拜。鑑真和尚闔眼微笑的面容,藉由這尊塑像,更藉由他留下的精神遺產,永存在世人心中。
從御影堂附近走入一個小門,翠綠綿密的蘚苔鋪展在樹蔭下。經過這片苔原,可見一座石塔立在土丘上,林蔭蔽罩,環境幽靜。此地是鑑真和尚長眠之地,他自大唐來,而永遠落腳於日本。
我以至高的敬意,在鑑真和尚的墓前行禮,信步,思索。述說鑑真和尚的故事,若是套用「有志者事竟成」的勵志格言,那麼太八股了。不過,實在敬佩於他的生命精神,為了闡揚理念而不畏險阻,屢次挫敗卻堅持奮戰,終於成功創造永恆的「天平之甍」,翻開了大時代的扉頁。是那些敢於衝出一道新路的先行者,渡過大海的波瀾,擘開了東亞世界可貴的交流,成就璀璨的天平文化。在我們的時代,又有何人可以屢敗屢戰,度過理想的重洋呢?
[1] 《天平之甍》是日本作家井上靖的歷史小說,描寫鑑真和尚東渡日本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