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夫特:從維梅爾與山寨陶瓷看見全球交流

歐柏昇
Oct 27, 2023

--

晚上九點,新教堂的大鐘敲響,沉著的鐘聲盪過寬闊的廣場。雖然店家多已打烊,廣場上還有不少年輕人來來往往,教堂對面的市政廳也燈火通明。市政廳的背後是幾條小運河,河岸的餐館紛紛在船上設置座位,於是夜裡的河面觥籌交錯。

台夫特新教堂。

台夫特市區的規模不大,度過幾座小橋即可逛完市中心。台夫特目前人口也不過10萬人,但是在歷史上別具意義——1583年,國際法學者格勞秀斯(Hugo Grotius)在台夫特出生;1584年,荷蘭獨立戰爭領袖奧蘭治親王威廉(Willem van Oranje)在台夫特遭暗殺;1660–61年,一生居住在台夫特的畫家維梅爾(Johannes Vermeer)創作著名的《台夫特風景》,從河岸一覽城市天際線。

台夫特市政廳。

我帶著一份土耳其烤肉皮塔餅來到某條河邊,坐在昏暗的角落,在寂靜中享用異國料理。台夫特(Delft)地名來自「挖掘」(delve)的意思,荷蘭人挖掘排水閘道,於是能夠生活在地勢低窪的土地上。這些小運河,正是低地國家的生存之道。小運河匯流而通往海洋,荷蘭人就從海洋帶來異國貨物。

我沿著小運河步行,在昏暗的岸邊找到了當年海外貿易的要地— — 東印度公司台夫特分部的大樓。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(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,簡稱VOC)之所以稱為「聯合」,是為了避免荷蘭各公司在亞洲貿易上惡性競爭,因此官方要求他們聯合為單一公司,給予這間公司壟斷權。於是,東印度公司由分別位於六個城市的分部(荷蘭文稱為Kamer)構成——阿姆斯特丹、澤蘭、荷恩、恩克華生、鹿特丹、台夫特。

東印度公司台夫特分部大樓。

從建築外牆上的圖徽,可見VOC(聯合東印度公司)—D(台夫特)與1631年的字樣,印證了它的身世。不過,這棟建築如今已經不再與對外貿易有關,成為一般住宅,似乎有部分是出租給學生住宿。不過,此社區仍保留Oost-Indieplaat這個名稱,意思是「東印度區」。

外牆上的圖徽可見VOC(聯合東印度公司)-D(台夫特)與1631年的字樣。
台夫特的東印度公司大樓目前已變成一般社區住宅。

沿著小河邊繼續走下去,很快就抵達數條河道的交會口,也就是火車站前那條路走下去不遠處的小港口邊。在這個位置,城市天際線儼然開展在眼前。這裡就是維梅爾畫出《台夫特風景》的地點。晚上前來,與維梅爾看到的光影相當不同,只能從遠方建築遙想他的視野。事實上,即使是白天前來,維梅爾的畫作也無法真正復刻了,因為歷經363年,地景變化太多,大概只剩下新教堂的尖塔可以比對位置。

維梅爾(1660–61)《台夫特風景》。(圖/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
維梅爾創作《台夫特風景》的地點,位於台夫特火車站前那條路上,向南走一小段的路口。

無論如何,我回到了畫家的視角,與17世紀全球交流下的重要卻沉寂的一角相遇。事實上,我是依循著名歷史學者卜正民先生的通俗作品《維梅爾的帽子》,來尋找17世紀的遺緒。這本書的第一章,卜正民從自己年輕時在台夫特雨天摔車的故事出發,以這個保留17世紀面貌的城市為起點,循著維梅爾《台夫特風景》來談17世紀的全球貿易。

卜正民提及,維梅爾畫作最右邊的鯡魚捕撈加工船,反映荷蘭人利用小冰期鯡魚南移的契機,出海累積龐大資本。畫作左側紅色屋頂的東印度公司倉庫,則是台夫特與亞洲貿易往來的中樞。這一幅畫,表現出17世紀的全球貿易。卜正民在書中如此描述17世紀的特徵:

初次相遇漸漸變成持續的交往;憑運氣的交易變成制度化的定期貿易;比手劃腳的交談,換成混雜不同語言而成的方言和名副其實的溝通。這些改變的背後有一個共同因素所促成,那就是流動。在此之前的人類史上,從來沒有這麼多人從事這麼長距離的遷徙,而且離開故鄉在異地待這麼久的時間。從來沒有這麼多人,與操持陌生語言、陌生文化的人交易。在這同時,學新語言、適應陌生風俗的人也多於以往。大體上來講,初次接觸已結束。十七世紀是第二次接觸的世紀。

於是,維梅爾這個「一輩子守在故鄉的藝術家」,也能在作品中表現出全球交流下的巨大變化。[1]

荷蘭國家博物館藏台夫特陶瓶與磁磚。

17世紀東印度公司運銷的中國青花瓷器,大受荷蘭人喜愛。由於真正的中國瓷器價格昂貴,荷蘭出現了「山寨貨」 — — 台夫特陶(delftware),可用更親民的價格購買。

參觀荷蘭國家博物館時,中國瓷器與台夫特陶皆可見,二者十分相似,若非內行,經常不易分辨。不過,我發覺展出的台夫特陶器有項破綻,上面的中文字模仿得實在不像,只是某種類似方塊字的自創畫符,懂中文的人一眼就能識破。話說回來,台夫特陶依然有不少創新,例如添加了船舶等荷蘭元素,或是改用西洋繪畫題材。除了碗盤與花瓶之外,台夫特的磁磚更是大受歡迎,經常出現在17世紀荷蘭人的家中。

17世紀的中國瓷盤(左)與模仿中國瓷製作的台夫特陶盤(右),二者乍看非常相似。(圖/荷蘭國家博物館;左圖連結、右圖連結)
台夫特陶盤融入船舶等荷蘭元素。(圖/荷蘭國家博物館;左圖連結右圖連結
台夫特陶模仿中文字,模仿得不太相像。
荷蘭國家博物館藏的台夫特磁磚,以最後的晚餐為題材。
阿姆斯特丹「閣樓上的吾主」博物館內保存17世紀住宅中的台夫特磁磚。
目前阿姆斯特丹鑄幣塔的Heinen Delfts Blauw商店販售的台夫特陶盤,常以風車為母題。

如今,台夫特陶已成為荷蘭的一項代表物,許多紀念商品皆用白底、藍顏料的插圖作為荷蘭的特色。阿姆斯特丹的鑄幣塔,目前成為台夫特陶的專賣店。店裡販售的現代商品,表面上看似中國風,不過仔細一看,圖案皆與中國無關,而是荷蘭的風車、船舶、動物等元素。來自中國的物質文化,最終演變成為荷蘭的特色,這些陶器正是17世紀全球交流的歷史印記。目前仍可買到價格不算太貴的台夫特陶器,於是我也買了一個茶壺,作為歷史見證。

如今,台夫特的東印度公司大樓已成為社區住宅,維梅爾看見的風景也大幅變調,但台夫特陶器依然在商店裡販售,在市場上流通,為17世紀的全球交流留下印記。

[1] 卜正民著,黃中憲譯,《維梅爾的帽子——從一幅畫看17世紀全球貿易》(臺北市:遠流,2009),頁15–43。

--

--

歐柏昇
歐柏昇

Written by 歐柏昇

遊走在天文與人文之間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