配合捷運萬大樹林線工程,南門市場大樓將拆除重建。今天是舊市場最後一個營業日,店家紛紛祭出優惠。我也隨著搶貨的人潮,一同回味舊市場的印象。
二十世紀中葉的歷史動盪,大江南北多少人群遷徙異鄉。動盪的時代,在台北形成豐富的飲食文化,留下特殊的味覺印記。來自大江南北的道地口味,也許是顛沛流離的歷史,給台北人熬出的一點慶幸吧!
南門市場是個特殊的歷史產物,早在1907年就成立,歷經多次改建與變遷。到了戰後,許多賣外省菜的店鋪開張,至今市場以江浙菜特別聞名。市場附近,恰好盡是浙江省的地名,杭州南路、金華街、寧波西街。不過,地名只是地名罷了。真正的江南滋味,在南門市場內,在老店舖傳家的菜色裡。
走進南門市場,好似來到了江南。門口首先見到的是萬有全,各省味道的臘腸掛滿攤位,出名的金華火腿、臘肉也令人駐足。隔壁的上海火腿,陣勢不輸給萬有全,擺滿各類加工肉品。再往前幾家店舖,散裝的酸梅、蜜餞、南棗核桃糕、各種豆類……南北乾貨琳瑯滿目。
一股飄香引人注意,原來是金龍的現烤肉乾,爐火烘烤飄出的甜蜜香味。繞過肉乾舖,見到合興糕糰店,師傅製作著江南糕點,不知給多少人家帶來過年過節的甜蜜。市場另一隅的立家湖州粽,則在台灣南部粽、北部粽之外,為慶端午的人們提供了另一種道地的滋味。
一旁的江浙菜名店億長御坊,則有曲折的故事。老闆是湖南富豪的女兒,父親隨戰亂流離來台,家財盡失;七歲時母親過世,因而學了江浙菜而非湖南菜。老闆二十七歲又遭遇父親自殺,她在家變之後才艱苦拚出響亮的招牌。[1]如今立足於南門市場,冰糖蓮藕、東坡肉、紅燒燻魚等名菜,總是搶手的好味道。
南門市場的老味道,是那動盪的歷史留下的味覺印記,店家都歷經艱苦奮鬥,將美味傳承至今。台北匯聚了大陸各省菜色,是艱困政治環境中的一點慶幸。南門市場的特殊飲食文化,可說是台北城歷史裡活的遺跡,將二十世紀中葉的劇變,濃縮而留存在耐人尋味的美食之中。
2019.10.6 台北中正
[1]張瀞文,〈朱億長:用我的名字為爸爸闖出一片天〉,《親子天下》64期(2015,臺北), https://reurl.cc/vn9MO1(檢索日期:2020年2月25日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