煙雨中長存浩氣──謁南京中山陵思索民國歷史

歐柏昇
4 min readMar 21, 2020

今年國慶前後,人們不斷爭論著「亡國感」是否存在。回想年初拜謁南京中山陵,一場關於民國歷史的思索,也許與今日臺灣政局連結有限,卻對於「亡國感」的思考有些啟發。

煙雨中的南京中山陵

只有13字的墓碑

那天,在風雨之中,經過「天下為公」的陵門,抵達碑亭。亭裡的碑文如下:

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。

僅僅十三個字,沒有其他內文,也沒有墓誌。原先碑、銘、傳、記都有規劃,然而經過幾番波折,只剩十三字的碑,表面理由是「以總理之偉大,非墓志銘、傳記文字所能包括一切」,但背後可能是國民黨內部各派爭權的結果。[1]

更令人好奇的是「黨葬」兩字。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,就有黨葬與國葬之議,主要因為當時的「中華民國」在段祺瑞的臨時政府手中,國民黨不能承認其正統。到了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後,1929年孫中山靈柩的奉安大典,最終仍是「黨葬」,彰顯訓政時期以黨領政的威勢。[2]這面墓碑,文字簡短而意味深遠,道盡了民國歷史的曲折。

浩然之氣

爬上數百石階之後,始能抵達祭堂。祭堂內高大的石像與牆上的《建國大綱》石刻,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氛圍。環繞著安穩的祭堂,卻忽然感到有些弔詭,因為現在是中共的衛兵在保衛著陵園。孫中山聯俄容共不久後就離世,在天之靈會如何想後續的歷史,誰又知道呢?同日下午,到了隔壁的明孝陵,看到康熙皇帝題的碑文,想像著滿清衛兵戍守明陵的畫面,這不是與今日中山陵的場景相同嗎?古怪的感受是解開了一些,朝代更迭,歷史不斷重演,誰也無法遁逃。不過,歷史的滄桑感卻非放棄思索時局的理由。環顧《建國大綱》的石刻,我們至今終究不斷思索著,國家能否自立,百姓能否安身立命。

走進墓室,靜默了良久,俯仰孫中山先生靈柩正上方的臥像,與青天白日滿地紅的穹頂,確實感到浩然之氣,令人肅然起敬。墓門上的題字「浩氣長存」,寫得貼切。我想,歷史人物給我們的遺產,不必是對「偉人」的個人崇拜,而是某些精神意志延續的可能吧!在那傾頹的古老帝國,內外交迫,欲重新開創歷史,為幾億生民立命,是何其艱難?我們曉得辛亥革命未能完全之處,同時卻也感悟於時代的艱難,及革命的歷史意義。

墓室好像個保護罩,裡頭再也沒有國家興亡的悲喜,再也沒有政治紛亂的雜音。只有寧靜的浩然之氣,只有與遙遠時代的精神重新對話的空間。青天白日滿地紅,依舊在穹頂上,以一段艱困歷史的姿態繼續展示,卻是至今不曾亡滅的精神。

憂國憂民

走出祭堂,往碑亭的方向俯瞰,江南煙雨漫漫,遠方林木的輪廓都渲染開來。不到江南,還不知景色何能如詩如畫。這幅美景啊,卻是來自陵墓外飄搖的風雨,無邊無際的雨點紛飛。那是混亂之美,又是亂世的滄桑。外頭經過多少政權更迭,多少日升日落;經過動亂的世紀,多少人去人來。

對日抗戰期間,南京城遭日軍血腥攻陷。總理陵園也無以逃過,發生慘烈的陵園保衛戰,許多官兵抵抗到最終而犧牲,陵園淪陷。這是民國歷史的一隅,亂世中還有多少苦難生民,在艱難的時代下抵抗著。歷史可被竄改,但終究越辯越明。

民國的歷史從來不是安定的,多少人在亂世中堅挺著。中華民國建國以來,不論哪個時期,「亡國感」始終要比大多國家強烈得多。但也唯有這種「亡國感」,迫使人們在內憂外患之中,為自己擠出一條生路,求個安身立命的機會。民國對於臺灣人是弔詭的,但今日民國與臺灣人的共同命運,依舊是在列強進逼、內部紛亂的艱難處境下,尋求安身而自立的空間。莫忘先人的血淚,也莫忘居安思危。「亡國感」終究不是唱衰自己,而是憂國憂民的迫切之心。

2019.1.4 訪南京中山陵

2019.10.10 寫於中華民國108年國慶

[1] 李恭忠,《中山陵:一個現代政治符號的誕生》(上海:社會科學文獻,2009),頁204–205。[2] 李恭忠,〈「黨葬」孫中山:現代中國的儀式與政治〉,《清華大學學報(哲學社會科學版)》2006年第3期(北京),頁61–69。

--

--